大众生活网

AI眼镜: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机遇

近期有报道称,随着小米发布其首款AI智能眼镜产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款被官方定位为"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和"随身的AI入口"的产品,在上海多家小米门店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驻足咨询。

据店内销售人员反馈,近两日关于AI眼镜的咨询量激增,甚至有顾客专程到店体验产品。目前标准款产品仅剩少量现货,其他版本已显示无货状态。该款眼镜具备多项智能功能,包括拍照录像、实时问答、同声传译以及智能家居控制等。

价格方面,小米AI眼镜分为标准版1999元、单色电致变色版2699元和彩电电致变色版2999元。其在技术参数上与Meta的Ray-Ban产品形成对比:重量更轻(40g vs 42g),电池续航时间更长(8.6小时 vs 4小时),充电速度更快(45分钟 vs 75分钟)。目前Meta Ray-Ban销量已突破200万台,预计2026年产能将提升至1000万台。

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在2025年有望达到290万副规模,小米或占据10%的市场份额。行业分析师认为,到2030年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可能突破1360万台。

当前国内AI眼镜领域竞争激烈,参与者包括小米、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以及Rokid、XREAL等专业AR厂商。这些企业在技术路线和市场定位上各有侧重:有的专注于生态系统的完善,有的在交互技术和显示体验上寻求突破。

尽管市场热度持续升温,但多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智能眼镜距离成为替代手机的下一代移动终端仍存在技术瓶颈。目前产品普遍存在续航能力不足、佩戴舒适度欠佳等问题,同时AI与AR技术尚未实现深度融合。

有科技爱好者表示,当前智能眼镜更多扮演着辅助设备的角色,类似于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在功能上仍有较大局限性。多位行业专家认为,只有在佩戴舒适度、界面显示丰富度以及应用生态完整性方面取得突破,智能眼镜才能真正成为用户的日常必备品。

总体来看,虽然"百镜大战"已拉开帷幕,但整个行业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市场培育阶段,距离全面爆发还有待时日。各参与厂商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在这片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中寻求突破与成长。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