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教育部门近日公布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系统化、规范化推进。根据最新政策,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学都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新发布的课程纲要特别强调全学段衔接机制的建立。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将分别设置递进式培养目标,并将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评价链条。
市教委要求各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在开齐开足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育可以独立开设为一门课程,也可以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展教学。课程内容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技术实现方法以及伦理与社会影响等多个模块。
在评价方式上,本市将采取多元化考核机制。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和主题辩论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借助电子学习档案和智能分析工具等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并评估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发展变化。
教学改革方面,本市将同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各学校将探索情境化、项目式和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元素有机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此外,本市还将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资源,拓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空间。通过开放实验室、体验馆和综合展厅等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联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具体到各学段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将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帮助他们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初中阶段则注重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和伦理意识,能够熟练运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任务。
高中阶段将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系统学习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等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智能系统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戴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