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

非遗春节里的“合肥味”

“春节”申遗成功,让蛇年新春的“文化味儿”更浓厚了,“追着非遗过大年”成为这个假期旅游市场的“顶流”。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纷纷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包含非遗景点、非遗体验的“非遗游”热度飙升,掀起了一股“非遗风”,以期更好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在安徽省合肥市,从传统年俗到现代科技,上百场非遗活动层出不穷,各种非遗体验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一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非遗带动小城出圈”

要说合肥哪个非遗节目最火,就不得不提128米长的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时隔18年,它再次出灯演绎“顶流”非遗。

从小年开始,“洋蛇灯”便先后在和睦湖、逍遥津公园等地表演,现场“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动作腾空入地,犹如历史的笔触在江淮夜空勾勒出一段关于蛇的古老传说。

洋蛇灯表演。肥东县供图

洋蛇灯表演。肥东县供图

而在2月3日立春当天,“肥东洋蛇灯”还走进长临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吸引近万名游客观赏,在激昂的锣鼓声中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富有肥东特色的“非遗中国年”。

从江淮侨乡·六家畈入口文化长廊至六家畈社区,排灯开道,锣鼓在后,蛇珠引路,蛇尾压阵,百米洋蛇一路游走一路舞动,两边挤满了围观的游客,一边举着手机拍摄,一边大声呐喊叫好,宛如一条流动的欢乐海洋。

白天看完洋蛇灯,傍晚驾车来到肥东县撮街,非遗火壶、打铁花等十大民俗文化活动轮番亮相,让前来“赶热哄”的游客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非遗打铁花。桑琳摄

非遗打铁花。桑琳摄

不止于此。游览包公故里,从景区到博物馆、从街区到商圈,一场场精妙绝伦的非遗民俗活动展演,不仅让肥东地方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也为热辣滚烫的合肥文旅注入新动能,更让这个春节“非”常精彩。

“传统民俗,实力圈粉”

在合肥,除了难得一见的非遗顶流“洋蛇灯”外,传统非遗活动一如既往地吸睛。

春节期间,合肥祥源花世界新春非遗焰火大庙会热闹开场。

合肥祥源花世界非遗表演。肥西县文旅局供图

合肥祥源花世界非遗表演。肥西县文旅局供图

来自全国各地数支非遗队伍齐聚肥西,不仅有潮汕英歌舞与陕北安塞腰鼓同台竞技,更有上刀山下火海、罗圈献彩、胸口碎大石等全天近百场民俗杂技联袂上演,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晚间,还有舞火龙、打铁花、烧火塔、炭花舞、火壶等非遗火秀让游客大饱眼福。

而在肥西县另一处景点——三河古镇,非遗年货市集更是展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俗风情。

三河羽扇、木雕、剪纸等非遗技艺展示,犹如一扇扇窗户,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古老技艺的精湛与独特,体会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三河古镇非遗民俗表演现场。肥西县文旅局供图

三河古镇非遗民俗表演现场。肥西县文旅局供图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记忆。”合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市集通过互动体验,让市民在“动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上述这些,春节期间,赖少其艺术馆非遗主题展、花木城非遗市集等也在持续上线,不仅点燃了春节的消费热情,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非遗+科技,掀起合肥‘新’年味”

非遗引领年味升级,在“非遗+新春”的各类活动之中,还有不少都与新技术、新创意相关,新科技配合传统非遗,为过年带来更多新体验、新趣味。

1月31日大年初三,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科学,如意度蛇年”春节主题活动在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拉开序幕。

现场,有趣味盎然的非遗体验实践项目,比如剪纸、皮影、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还有非遗市集,其中非遗体验项目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

“非遗+科学”主题活动现场。人民网 吕欢欢摄

“非遗+科学”主题活动现场。人民网 吕欢欢摄

当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与孩子们的笑脸交相辉映,当亲手拓福的喜悦与科学实验的惊呼此起彼伏,城市的年味已经在这里拉满。

合肥市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游客可亲自探究饺子的沉浮原因、水上作画的秘密所在、探究光的传播特性、利用离心力制作棉花糖以及探秘数学中的对称关系等,不同学科的交融,各种形式的组合,真正体验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激发无限好奇心。

在合肥,诸如此类的非遗活动一场接一场,为市民和游客送上年味浓浓的文化大餐。

人民网安徽频道从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春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5%,实现旅游花费同比增长8.5%,文旅消费市场“热辣滚烫”。

“春节仿佛一出文化大戏,各种习俗轮番上演,高潮迭起,每个中国人都是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合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春节接近尾声,但“非遗风”会继续在此吹起,合肥也将在实践中和生活中延续和升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