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如活水奔流,“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便消费”,恰似三块拦路石。搬开这些障碍,方能激荡一池春水,释放消费活力,浇灌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为什么不愿消费?实质是适销不对路。当前,消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老百姓更趋向于买“对”的而非买“贵”的。山东好东西不少,要把这些好东西卖出去,关键看能不能对上群众的“口味”。
看看当下的消费市场,跨界联名迅速抓住年轻消费者兴趣偏好,为情绪价值买单成为新潮流;大数据画像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定制服务做得风生水起。这些成功案例无不启示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消费者,才能让“好品”变“爆品”,让“好品山东”更加有“买头”。
之所以不敢消费,根子在后顾之忧多。一些人对消费“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在于消费背后的“隐形负担”。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哪一项都是大开销,老百姓有点钱也不敢随便花。
破解不敢消费的困局,核心逻辑在于畅通“就业—收入—消费”的循环。鼓起钱袋子,织密保障网,才是增强消费能力的根本之策。收入稳了,保障全了,预期好了,消费的底气自然就足了。
不便消费,症结则在于消费环境不够完善。有些商家玩套路,有的平台搞猫腻,让消费者花钱花得不痛快。优化消费环境,把该立的规矩立起来、该打的板子打下去,创造新场景、提升体验感,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有人说,消费不是靠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靠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提振起来的。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便消费,不仅是老百姓的心头事,也折射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痛点。把这些拦路石打碎,需要供需两端的协同发力,让供给端“百花齐放”、需求端“轻装上阵”,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韧性。当花得起、花得值、花得方便成为常态,消费增长自然水到渠成。(李岳岳)
责编:戴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