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数据显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
然而,这位网友提出的疑问颇具代表性:既然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树了,为何还要继续年年植树?事实上,正是这种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体现出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为例,近年来中国人在治沙造林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实现"双增长",展现了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
尽管成绩斐然,但在植树造林这件事情上,我们仍需保持持续投入。以下三个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必要性:
首先,从总量来看,我国森林覆盖率虽有大幅提升,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均森林面积也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次,在分布上,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南方等地区。西北地区的绿化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持续投入。
第三,从质量上看,人工林虽然面积庞大,但存在生物多样性不足、抗灾能力弱等问题。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增加珍贵树种等方式提升森林质量仍有必要。
植树造林的意义远不止于种树本身。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多重功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同时还是重要的资源库和碳汇载体。据测算,我国林草年碳汇量已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科学植树造林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策略。在三北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重点是科学扩大绿化面积;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则要转变发展理念,优化现有林分结构;在城市地区,则需要因地制"绿",通过"见缝插绿"等方式提升绿化水平。
义务植树作为一项长期的国民行动,其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直接参与造林,到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再到互联网时代的"云端植树"等创新方式,为公众履行植树义务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未来,需要继续坚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力精神,在持续增厚绿色家底的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更将造福子孙后代。
责编:戴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