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

电池"返老还童"新技术:新突破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高比能锂电池技术的突破与材料创新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对续航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发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优势,被寄予厚望。

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展现出了远超现有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比容量。实验室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材料的电池能量密度可提升30%以上。此外,其显著的成本优势也使其成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重要候选。

然而,富锂锰基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充放电循环后性能衰减问题。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材料内部氧离子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中的氧离子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后续还原反应滞后。

这种机制使得电池在看似充满的情况下,实际上还存在未释放的能量以晶格扭曲和结构无序的形式储存其中。这种情况类似于物理学中"亚稳态"现象,尽管外观稳定,但内部蕴含着随时可能释放的多余能量。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利用富锂锰基材料的热膨胀特性。研究显示,这种材料在受热时会表现出"负热膨胀"效应——即加热会导致其体积收缩。通过精确调控正极材料的氧活性,可以实现对其热膨胀系数的灵活控制。

基于这一发现,科研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零热膨胀"正极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几乎不会发生体积变化,有望有效缓解因温度波动引起的电池寿命问题。

此外,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电池恢复技术:通过让电池处于不完全充电状态下循环使用,可使富锂锰基电池的放电电压显著回升。实验数据显示,在30%电量条件下进行多次循环后,电池的平均放电电压可接近100%,同时材料结构损伤也能得到有效修复。

这一系列创新成果已在《自然》期刊发表,并获得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研究不仅推动了电池领域的基础理论发展,更为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的跨学科意义。

随着实验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未来材料科学将迈向"按需定制"的新阶段。在这一趋势下,让电动汽车锂电池实现超长寿命和高效能的目标正在逐步成为可能。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