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

新春走基层丨“师徒三代”的创新传承

退休,不意味着人生价值的终点,相反,奔跑于创新路上,今年62岁的许启金依然活跃在创新一线。

“我最近正想着设计几种新的操作工具。”1月21日,谈到退休生活时,白发苍苍的许启金精神矍铄,瞬间打开了话匣:“比如,我想设计一种更轻便灵巧的绝缘硬梯,采用环氧树脂材料制成,可固定于横担头上,作业人员在铁塔和导线之间工作位置转移更方便,更快捷。”

退休前,许启金是国网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的一名普通工人,但他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走上了创新之路。从业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搞小发明、小创造。他研制的“输电线路角钢吊点卡具”“软梯作业防高坠自锁器”“砼杆避雷线提升支架”等7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获得了多项技能大奖。

许启金(左)与廖志斌。李荡摄

许启金(左)与廖志斌。李荡摄

“创新没那么高大上,就是想办法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许启金常常这样教导徒弟们。2011年,宿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启金工作室”,许启金带领一批青年人才学知识、钻业务、搞创新。工作室先后研发成果129项,获得专利百余项,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名师出高徒”,廖志斌是许启金的得意门生,也是创新精神的接力者。 2000年,廖志斌退伍后进入国网宿州供电公司,成为许启金的徒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

“我们最近也在研发一种新的集成检修平台。”廖志斌介绍,该平台可以在带电的情况下,实现对高压线路遥控检修,无需人员直接接触带电设备,提高了安全性,大大降低劳动强度。

廖志斌继承了许启金的创新基因,他擅长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从业以来,他先后参与完成500多项带电作业,均实现“零差错”,累计供电量近3000万千瓦时。他主持参与完成40多项创新项目,拥有国家专利26项,发表科技论文27篇。2015年,许启金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廖志斌也获此殊荣,师徒二人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一门双劳模”的佳话。

廖志斌不仅自己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还积极培养新一代的电力人才。他带领团队开展“拉线制作工具”“带电安装螺栓R销工具”等创新项目,推动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化。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里的年轻人逐步成长,14人成为技术骨干,2人成为市级技术能手。

其中,邱首东是廖志斌众多徒弟中的佼佼者。作为新一代电力人,90后的他已经在电力行业崭露头角。在廖志斌的指导下,多次在输电专业技能竞赛中斩获省级奖项。

廖志斌(右)与邱首东。李荡摄

廖志斌(右)与邱首东。李荡摄

邱首东继承了师父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团队成员一起攻克技术难题。在一次导线修补抢修作业中,邱首东发现在高空缠绕护线条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常常出现工艺水平差,影响护线效果,邱首东在师傅廖志斌的指导下,通过广泛研究,反复试验,研发出一款“导线修补护线条快速安装工具”,成功解决了护线条安装工艺差、效率低的问题。

“许师傅带出了廖师傅,廖师傅又带出了我们,我们也要钉在岗位,接续奋斗,争取成为下一个‘廖师傅’。”邱首东说。他深知,创新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更是传承前辈精神、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

“为了不耽误用户正常用电,针对线路上发现的一些隐患和缺陷,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进行带电消除。”廖志斌介绍。带电作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师徒三代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保障了宿州地区的电力安全。

从许启金的“拓荒”,到廖志斌的“接力”,再到邱首东的“奋进”,他们“师徒三代”用传承创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