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官网发布信息显示,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消费金融")连续发布了两则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涉及两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采取出售不良资产的方式进行处置。整体来看,这类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呈现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处置规模大,二是转让价格低,部分项目的起拍价甚至低于账面价值的一折。
从具体数据来看,招联消费金融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涉及31.8162万笔资产,服务5.675万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072.73天,未偿还本息合计达6.78亿元;第7期项目则包含46.4693万笔不良资产,涉及7.8139万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269.72天,未偿本息总额高达10.6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资产处置在4月份进入密集期。例如:
- 4月1日,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转让公告;
- 4月7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转让项目涉及1.7496万笔不良资产;
- 4月9日,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一项转让项目未偿本金总额为1.3亿元。
多位行业专家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原因主要包括:
- 不良资产规模扩大对机构盈利能力和资本质量造成压力;
- 监管政策趋严,催收成本上升;
- 批量转让有助于提高处置效率,优化风险管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通过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提升机构的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满足监管要求。他认为,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在市场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能力。
从转让价格来看,消费金融不良资产的平均售价普遍偏低。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 机构客户群体较为下沉;
- 后期回收难度大;
- 处置成本较高。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不良贷款规模的持续攀升和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明确,消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转让行为将趋于常态化。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优化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将成为决定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责编:戴露露